Hi4-Z也在测试过程中。本文主要解析Hi4-Z混动系统,包括基础原理和主要的运行模式,因Hi4-Z混动系统相对复杂,本文将尽量以易懂的方式解析该系统,想要了解Hi4-Z混动系统的朋友还要耐心阅读。本文以坦克500 Hi4-Z动力系统为例进行分析。
先简单讲一下坦克500 Hi4-Z的动力架构和主要参数。坦克500 Hi4-Z采用2.0T混动专用发动机,P2+3DHT+P4的双电机动力架构,发动机、P2电机、3DHT通过一个核心的功率分流器连接在一起。坦克500 Hi4-Z的混动架构可以简单描述为:2.0T+离合器+P2+功率分流器+3DHT+P4。2.0T混动专用发动机上限功率185Kw,最大扭矩380Nm,热效率39.2%;P2电机上限功率215Kw,最大扭矩400Nm;P4电机上限功率240Kw,最大扭矩415Nm,P4电机配备两挡变速箱,其中一挡扭矩放大20倍;3DHT由齿轮组、三根平行轴及两组同步器拨叉组成,具体细节及如何换挡我们不必去了解,只要知道该3DHT设置有三个前进挡,一个倒档,有动力输入轴,经过3挡变速后输出动力。
Hi4-Z混动系统最核心的技术应当是功率分流器的使用,在讲解之前,需要先把功率分流器讲清楚,搞清功率分流器的工作原理是理解Hi4-Z混动系统的关键。简单而言,Hi4-Z混动系统的功率分流器就是一个行星齿轮组,也称为行星排,Hi4-Z系统巧妙的把发动机、P2电机和3DHT通过行星排连接,注:P4电机主要是通过扭矩输出精准控制参与整套系统的运行。下面先介绍行星排的工作原理。
如图1所示,该结构就是典型的行星排,其中绿色齿轮是太阳轮,蓝色是行星轮,通过黄色的行星架连接(此处注意,黄色行星架可以整体转动,能想象一下),当然蓝色太阳轮也可以自转,灰色的是齿圈,我们只要盯着绿色太阳轮、黄色行星架和灰色齿圈就可以。行星排有两个重要的特点,一是,太阳轮、行星架、齿圈三者之间能够协调转动,即三者可以以不同的转速组合同时转动;二是,固定三者中的任意一个,其他两个能通过轮齿啮合转动,可以借鉴图1,如固定绿色太阳轮,转动黄色行星架,则能带动灰色齿圈转动,即动力可以传递,固定灰色齿圈,转动转动黄色行星架,则能带动绿色太阳轮转动,固定黄色行星架,转动绿色太阳轮,则能带动灰色齿圈转动,这个特点很重要,可以认真理解一下。
下面介绍一下行星排是如何与发动机、P2电机及3DHT连接的。Hi4-Z混动系统和丰田的e-cvt系统有相通之处。如图2所示,黄色行星架,通过左边黄色的轴,与发动机曲轴相连,绿色的太阳轮与P2电机相连,灰色的齿圈则与3DHT的输入轴相连,齿圈外缘也有轮齿,与3DHT输入轴通过轮齿啮合。这样发动机、P2电机、行星排、3DHT就连接在了一起。此外,除了齿圈与3DHT输入轴通过齿轮连接外,行星架右侧黄色的轴也与3DHT输入轴相连。本段所讲的相连,部分是能够最终靠断开装置开合的。此系统有两个动力源,一个是发动机,与黄色行星架相连,一个是P2电机,与绿色太阳轮相连,齿圈通常作为输出端。与ecvt系统相比,ecvt多了一个驱动电机与齿圈相连,下面通过ecvt的示意图,加深对上述系统的描述。
如图3所示,发动机仍然与行星架相连,1号电机(相当于上述P2电机)与太阳轮相连,齿圈与2号电机(ecvt多出的驱动电机)相连,齿圈作为动力输出端,直接与主减速器相连,向车轮输出动力,而Hi4-Z的差异在于齿圈与3DHT相连,通过3DHT向车轮输出动力。ecvt系统有三个动力源,三个动力源转速能随意调节,主要通过1号电机和2号电机来调节发动机转速,使发动机尽量处于最佳工况。行星排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变速调扭等功能,具体如何调速和调扭这里不必了解,其实是通过这一个结构了解Hi4-Z系统的运行模式。因没有Hi4-Z的结构示意图,你们可以通过图3进行理解。
下面分析Hi4-Z混动系统的动力传输路径和工作模式,主要通过纯电、串联、直驱、并联、功率分流几个模式分析。便于理解,下图仍然为图2。
通常在电池电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纯电模式,纯电模式可以分为前驱、后驱、四驱三种模式,纯电模式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与黄色行星架断开连接,不参与运行。纯电前驱,固定黄色行星架,电池供电给P2电机,带动绿色太阳轮,太阳轮带动齿圈(通过蓝色行星轮传动,上文一直没有提行星轮,行星轮是从动轮,也非常重要),齿圈将动力传递至3DHT输入轴,从而驱动前轮,通常直接通过2挡驱动(1挡20倍、2挡7倍、3挡3倍),也能够最终靠换挡变化速比驱动。纯电后驱,这个模式相对简单,电池供电给P4电机,P4电机通过2挡驱动,也可以1挡驱动。纯电四驱,纯电四驱即纯电前驱、纯电后驱两种模式同时运行,理解相对简单。
相较于P1+P3+P4的混动架构,Hi4-Z混动系统前桥有3DHT,P4电机有两挡变速,而P2电机动力通过3DHT输出,因此纯电四驱模式下,P2和P4均能通过低速档扭矩放大,纯电四驱低扭具有明显优势。
该模式下,固定灰色齿圈,发动机带动黄色行星架转动,从而带动绿色太阳轮转动,太阳轮与P2电机相连,从而带动P2电机发电,发电直接供给P4电机驱动车辆,该模式可以认为是增程模式,P4电机需要较大功率时可以通过电池补充,功率需求较小时,P2电机所发的电也可以充到电池里。该模式只能是后驱,因为发动机驱动P2电机发电,只有P4电机在驱动车辆。
相较于P1+P3+P4的混动架构,Hi4-Z混动系统串联模式即增程模式只能纯电后驱行驶,而P1+P3+P4架构串联模式能够纯电前驱、纯电后驱、纯电四驱运行,该模式下P1+P3+P4架构具有一定的优势。
该模式下,固定绿色太阳轮,发动机驱动黄色行星架,行星架再带动齿圈,齿圈与3DHT输入轴相连,从而实现发动机动力经行星排、3DHT传递给车轮。发动机直驱模式是否如此运转,作者也不是完全确定,前文已讲到,黄色行星架一端连接发动机,一端连接3DHT输入轴,相当于发动机能够通过行星架直接向3DHT输入动力,直驱也许既可以通过齿圈又可以通过行星架输出。此处讲到固定绿色太阳轮只是简单化分析发动机直驱,发动机直驱模式下,可以通过控制P2电机正转、反转、静止、不同转速等,以控制绿色太阳轮转动,从而调节发动机转速、变速和扭矩输出,即P2电机是可以调节发动机直驱的。此时,P2电机和ecvt系统的1号电机具有相似的功能。
相较于P1+P3+P4的混动架构,Hi4-Z混动系统能够全速域直驱,除可以通过P2电机调节直驱外,Hi4-Z混动系统的直驱也经过3DHT变速箱,能够全速域直驱,而P1+P3+P4架构的直驱通常只能作为高速或加速工况下的辅助,该模式下Hi4-Z混动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。
结合上文直驱模式,P2电机可以直接驱动绿色太阳轮,进而驱动灰色齿圈,而发动机则通过黄色行星架驱动灰色齿圈,P2电机和发动机的动力同时驱动齿圈,再通过齿圈将动力传递给3DHT输入轴,此时便构成了并联模式。根据P4电机是否加入驱动,又可分为前驱和四驱模式。
相较于P1+P3+P4的混动架构,并联模式,如果电量充足,Hi4-Z混动系统能够全速域三擎输出,动力更猛,而P1+P3+P4架构,通常在低速时只能纯电或增程,发动机无法直驱,因此动力无法完全叠加,该模式下Hi4-Z混动系统有一定的动力优势,但低速下P1+P3+P4架构因没有直驱,将更加平顺。
功率分流模式是Hi4-Z系统的核心模式,下面尝试分析功率分流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,功率分流通常用于馈电或保电情况下,发动机动力既要直驱又要用于发电。根据上图,发动机通过黄色行星架将动力同时传递给灰色齿圈和绿色太阳轮,传递至齿圈的动力经3DHT后用于直接驱动车轮,传递至太阳轮的动力带动P2电机来发电。需要注意,黄色行星架传递至齿圈和太阳轮的动力比例不是固定的,通常是由输出端(齿圈、太阳轮)的负载动态决定,调节主要是通过电控的方式完成,ecvt主要通过电机来控制动力输出比例,理解较为复杂,只要明白行星排加上智能控制系统,能够将发动机动力动态分配给P2电机和用于驱动既可,P2电机所发的电可拿来直接驱动P4电机,或充进电池。功率分流模式下,前驱动力是由发动机直驱,后驱为P4电机,即此时并非纯电四驱,在馈电状态下,只要P2电机用于发电,Hi4-Z系统是无法纯电四驱运行的。功率分流模式更像是一个综合模式,在运转过程中,P2电机并非完全用于发电,也可能即时动态提供动力或调节发动机转速。
功率分流模式是Hi4-Z混动系统的特有模式,无法与P1+P3+P4架构相比较,但在馈电情况下,因Hi4-Z混动系统P2电机需要参与发电,因此无论是串联还是功率分流模式,Hi4-Z混动系统没办法实现纯电四驱,而P1+P3+P4架构因有独立P1发电,无论电量如何都能实现纯电四驱工作。
总之,Hi4-Z混动系统是很有趣也很优秀的系统,在解耦混动系统里也是更为适合越野的动力系统,但因发动机的热效率、直驱参与偏多等,油耗或许没有P1+P3+P4架构更有优势,关于油耗也是作者的猜测。
通过本文能够大概明白Hi4-Z混动系统的朋友,请点赞加关注,有错误或疏漏之处请评论指出,一同探讨。(扯扯汽车原创)